【摘要】目的 研究早期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和血海穴位对大鼠创伤性膝关节挛缩的预防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将24只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 (n = 8)和手术造模组 (n = 16)。造模组采用膝关节内损伤 +固定法建立创伤性膝关节挛缩模型后,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对照组 (n = 8)和针刺治疗组 (n = 8)。剔除失败大鼠,最终各组纳入分析的大鼠均为7只。针刺治疗组在术后第2周开始5周的针刺治疗干预。5周治疗结束后,测量所有大鼠体重、股四头肌直径,计算直径-体重指数,测量术侧膝关节活动度 (ROM),包括伸膝伸直总受限角度 (ED)、肌肉源性伸直受限角度 (MED)、关节源性受限角度 (AED);HE染色观察股四头肌和膝关节后囊病理变化;Masson染色检测关节后囊胶原纤维密度;免疫组化检测关节后囊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胶原蛋白Ⅰ (Collagen I)蛋白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股四头肌中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MuRF-1)蛋白的表达。结果 针刺治疗组股四头肌外观优于手术对照组。手术大鼠股四头肌直径和直径-重量指数均低于空白对照组 (P<0.05),而针刺治疗组高于手术对照组 (P<0.05);手术大鼠ED和AED均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但针刺治疗组与手术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股四头肌HE染色显示,手术对照组肌细胞萎缩明显,针刺治疗组萎缩程度减轻。关节囊HE和Masson染色表明,手术大鼠关节囊纤维化较空白对照组明显 (P<0.05),且针刺治疗组与手术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手术大鼠关节囊TGF-β1和Collagen I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 (P<0.05),针刺治疗组与手术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大鼠股四头肌MuRF1蛋白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且针刺治疗组低于手术对照组 (P<0.05)。结论 早期针刺足三里、阳陵泉和血海穴可通过抑制股四头肌中MuRF1的表达,减轻创伤后股四头肌萎缩,但对关节囊纤维化及关节源性挛缩无明显改善作用。
【关键词】创伤性膝关节挛缩;关节囊纤维化;肌肉萎缩;针刺;肌肉特异性环指蛋白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