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不同手术时机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 年 1 月—2021 年 1 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 75 例老年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其分为观察组(n = 40)与对照组(n = 35),观察组患者在骨折发生 1 周内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骨折发生 1 ~ 2 周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骨折恢复情况,包括伤椎后凸角、伤椎高度压缩率,统计两组骨水泥渗漏率,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疼痛改善情况 [ 视觉模拟量表(V A S)] 以及功能改善情况 [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术后,两组患者的 VAS 评分、ODI 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VAS 评分、ODI 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 < 0.05);观察组术后椎高度压缩率、伤椎后凸角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骨水泥渗漏率(22.50%)高于对照组骨水泥渗漏率(11.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缓解老年患者胸腰椎压缩性骨折胸腰疼痛症状,促进椎体功能恢复。骨折 7 d 内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骨水泥渗漏率较高,而在 8 ~ 14 d 进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可最大限度地规避骨水泥渗漏风险,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关键词】压缩性骨折;椎体后凸成形术;手术时机;疼痛;肢体功能